概述
综合文献对EMT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:
第一阶...[详细]
病因
1.种植学说 1921年Sampson提出子宫内膜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种植的学说。至今,经血逆流的理论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,其根据是盆腔中逆流的月经血中可以找到存活的内膜细胞。手术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内膜种植学说的有力证据。但用Sampson学说不能解释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。此外,医源性播散亦支持种植学说,如典型的例子是剖宫取胎后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,占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90%左右。
2.血源-淋巴性散播学说 子宫内膜组...[详细]
发病机制
1.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为多见,据报道发生于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40%~50%,约80%累及一侧卵巢,50%同时涉及双侧卵巢。早期在卵巢表面可见灰红...[详细]
临床表现
(1)痛经及慢性下腹疼痛:患者以继发性、渐进性加剧的痛经为特点,以下腹部及肛门坠胀痛为主,可于月经前1~2天开始,月经后消失,疼痛从腰骶部、腹部开始,放射至阴道、会阴、肛门或大腿,疼痛的程度与异位灶的部位有关,但与病灶的大小不成正比,如子宫骶骨韧带部位的较小异位结节可导致病人难以忍受的疼痛,而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症状较轻或无症状。25%的患者可无痛经,而20%~30%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慢性下腹疼痛。
(2)月经失调:15%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可有经量增多,经...[详细]
并发症
实验室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
(1)超声检查:超声检查通常应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Ⅲ~Ⅳ期的患者,盆腔内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,多见卵巢巧克力囊肿。声像图不易与卵巢肿瘤相区别,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予以鉴别。一般在盆腔内可探及单个或多个囊肿,囊肿直径一般为5~6cm,很少>10cm。由于血液机化和纤维沉积,内膜异位囊壁较厚且粗糙不平,囊肿多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,特别与子宫粘连较紧。月经期由于囊肿内出血,B超下可稍增大。一般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分为4种类型:囊肿型、多囊型、混合型和实体型。
①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声像图:
A.子宫增大:子宫呈均匀性增大,在纵或横切面常显示子宫后壁增厚...[详细]